敬老征文集(一)

2020-12-07   来源:教育文摘

微信群里的爱与牵挂

李红梅

这个群,叫作“李家门”,记不清建群的确切时间,大约是前年的春节前后吧,微信红包最流行的时候。群里的人,都姓李,在老家,我们同住在一个小村子的东首,十来户人家,同宗同族同姓。也不知道谁是群主,建立起来后,颇热闹了一阵子,又像无数群那样沉寂下来。偶尔有人发个红包,才见众多潜水者冒泡。

老家的李家门,和众多江南的乡村一样凋零得厉害,常年在乡下居住的,只是一些老人,他们守着家门、村庄、河流,以及老去的孤单岁月。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在外面工作,成家立业。老家,成为了一个类似孩子们乡村游的去处,周末或假期,才开了车回去吃顿晚饭,又匆匆返城。对于留守老人来说,相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,期待的目光却可以拉得很长很长。

“李家门”的沉寂是在一个夏天的傍晚被打破的。我们无比惊喜地在群里看到了一张照片,照片上,伯母、母亲、婶婶和大姐,她们同坐在一条长凳子上乘凉,各人手中一把老式蒲扇。也许是拍照的人在指挥,她们一律回头看着镜头,面孔上是自然而略带羞涩的笑。看着母亲脸色红润、精神奕奕的样子,我不由得放下心来。5月的时候,她做了一个小手术,在城里休养了一阵子,急着要赶回乡下去。虽然我和妹妹每天打电话给她,她总说好着呢,到底没有见到真人,而声音和话语是可以伪装的。原来,母亲真的好着呢!

在群里发这张照片的是堂侄,他家辈分小,虽是侄子,年纪倒和我差不多。我大大表扬了他做的好事,让我们这些在外的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母亲。他笑着说,这个容易,以后每天发一组老人家们的生活照,只要他们愿意,他也只是举手之劳。堂侄的话得到了热烈响应。这事,就这么定下来了。从此,在“李家门”这个微信群里,我看到过母亲的晚饭,看到过她在芝麻地里除草,看到过她在种大蒜、摘毛豆,也看到过家里厨房后面积了水。我看到过年近八旬的伯母在太阳底下打盹,家里的大黑狗温顺地伏在她的脚下。我看到过80多岁的大伯骑着他的小三轮兴冲冲地去打牌,皱纹里满是笑意。我还看到过大姐种的车前子、马齿苋长势喜人,看到过村子东头阴凉的竹园和水势浩淼的大塘。后来,不只堂侄在群里发老人和老家的照片了,周末回老家的人,都会在群里发些照片,让无暇回家的人看到自己家老人的日常生活。而留守在家的老人们,对于拍照,也从刚开始的羞涩到大方出镜了,有时,还会来一段小视频,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上几句。

“李家门”就这样再次火爆起来。几乎每天傍晚,我们都会在群里看到留守在老家的老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。而他们,因为这个微信群,仿佛把自己的家和生活捯饬得更好了。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也因此拉近了许多,仿佛回到了生活在一起的从前。

这个中秋节,“李家门”的很多人带着孩子外出游玩了,我则选择回家。微信群里再次热闹起来,外出的人把游玩的视频照片发在群里,我则负责一页页点给“李家门”的老人们看。他们集体发出啧啧惊叹,说,真的像仙人一样啊!年近六旬的二姐说,她必须要去买个智能手机,换掉现在这个老人机,玩玩新花样。她说,年纪大了,更要积极主动,不能被时代和高科技抛弃!我们表示极力赞成!

写到此处,我想起当年流行在微信上的一个故事,说一位老人家过生日,饭桌上,几乎所有的小辈都在低头玩手机,老人家一气之下,把小辈们赶走了,过了一个极不愉快的70大寿。我想,如果他们也建一个群,让老人孩子都参与进来,老人家就不会觉得受冷落。孝顺,也要与时俱进。说不定,他们会玩得比年轻人还嗨呢!

心向阳,人不老

认识老王的人都说,老王有一副好心态。

年轻时,老王吃过不少苦,在船上工作了十几年,别人都埋怨生活的单调、寂苦,可老王却说赶上了好时光。正是那段寂苦的时光,让老王爱上了文学

敬老征文集(一)

http://m.99888y.com/zuowenjiqiao/76157.html

展开更多 50 %)
分享

热门关注

寒冬里的笑声

教育文摘

反思教育的度——读《自己拯救自己》有感

教育文摘

学习宪法的心得体会 11篇

教育文摘

破土而出的种

教育文摘

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

教育文摘

一碗汤面条

教育文摘

家风的熏陶——读《家庭的力量》有感

教育文摘

毕业季,离情别绪

教育文摘

在鼓励中成长

教育文摘

石榴花开

教育文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