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征文:我与教书先生

2021-08-16   来源:教育文摘
陆萍

刚识教书先生的时候,是在二十世记的九十年代末。那时候的他还没有满头白发。于是在认识他的二十多年里,我听了无数的故事,从西游奇幻旅程到唐宋元明清的文人逸事,然后又穿越战火纷飞的中国带我看新生中国的成长,仿佛他肚子里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。我将这些记忆拼凑起来,写一段我与教书先生的故事。

一、先生与我的桌椅

教书先生这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课桌,那么,故事的开头,就从先生的课桌开始吧。
教书先生出生在未曾解放的旧时代,那时候镇子上没有小学,只有几所私塾。于是年幼的先生早早去上了私学。当先生坐上私塾的长凳时,命运的齿轮就已经开始运转,这一辈子,就再没离开过教书育人。先生说,私塾只有一张长桌,几张长凳和一个夫子以及夫子手里厚厚的戒尺。
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时,旧时代的轰然倒塌总会与它的产物湮没于进步的洪流里。夫子不再教书,而教书先生也背上背包坐进了小学课堂里。再不见私学的长桌,取而代之的是制式木质桌椅,唯一未变的,还是两人一座的木质长椅。
这一坐,就是十几年。当先生重新站在课桌前的时候,他已经是教书先生了。同学们站起来喊:“老师好!”时,他明白,从课桌后到课桌前这短短的距离,他竟走了十几年。而曾经作为学生的他,如今也走上了曾站在他面前人的路。
那时候的课堂,还没有讲台。教书先生索性搬了一张课桌充当讲桌。上面摆满了批示的作业,以及断掉的,消磨殆尽的粉笔。直到桌上划清界线的三八线变淡变浅,就如同教书先生的生活与工作,慢慢不再分隔,一张桌子教学生,一张桌子教我。
我出生时,先生从他教了一辈子的讲台退出,认真教我这个关门弟子。那时候,先生坐他的书桌,我坐在自己的小藤椅上,先生说一句,我跟着念一句。后来,我也同教书先生一般,坐在他的桌前,他写一句,我也跟着写一句。
我也当了十几年学生,课桌的记忆是从家里的小藤椅开始,到大学的课桌结束。我曾坐过十几年前教书先生教授过的课桌,也曾坐过现代的制式课桌。我看见十几年以来的变化,一代又一代,不知道下一代又是怎样。可是,未曾变过的,是如同先生一样的教书匠人和同我一样渴求知识的学生,不论哪一个时代都一样。


二、先生、课本和我

教书先生是个爱读书的人。做为老师,先生一辈子都没有放下过课本。
先生上私塾的时候,夫子就教他们背三字经,百家姓,弟子规。那时候没有课本,就教他们一字字誊抄,书写。
后来呀,先生上小学的时候,第一次拿起了课本。读过传统作品的他,能够写一篇好的文章,但是对于数学确实一窍不通,以至于将应该写成十的数字写为了零一。于是在一页页的课本里,先生学的东西越来越多,岁月也在慢慢流逝,拿上了这一本课本,从此再没有放下过。
在我眼里,课本是传承的一种载体。小时候,我的课本是先生桌上的那本《西游记》。先生在旁边讲,我在小藤椅上看。后来呀,我的课本是那一本厚厚的《唐诗宋词三百首》,我在桌上写,先生在旁边读。长大后,每发一本语文课本,先生总是会翻一翻,看看同以前的课本又少了哪些,又多了哪些,这一翻,却是翻过了我十几年的读书生涯。先生那不多的旧课本,也是被我翻了又翻,最后藏于时间的间隙里了。然后这些东西,就从教书先生那里偷偷的传承到我这里了。
先生常说,你们这一代孩子,学习的东西太多了。他那时学习英语俄语都只是从高中开始学习,只有一些少量的社会科学。而我,跟着时代,不停的接收来着于科学发展的知识,人文的进步。可他惋惜的是我们再没有了单独的文学课,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渐渐少了,不知道传统文学还有多少人能够读懂读透。
课本是教育的表达方式,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,也是家庭的教育。中国教育走了这么多年,都一直在进步,也渐渐的在帮助后来的人认识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。而课本,是教书先生与我的联系,是老一辈的传承,也是后一代的更新。

三、一块黑板

那块黑板上的文章/淡了老吊灯的光/粉笔每一次的吱呀作响/总刻着对曾经的念想/我亦不再彷徨/走上命运的长廊/我回头看先生写的文章/那黑板/印刻/老吊灯微微的光
最后的故事,是一块黑板。我擦了又擦,还是抹不去那些留下的痕迹,但是至少它曾存在。
我坐在小藤椅上,听着教书先生在小黑板上一个个教我认字。小黑板是他还没离开教师岗位时的教学工具。它曾见过先生无数的学生,也陪着先生教完了我这个最后的学生。曾经的黑板只是几块木板拼凑起来的时候,小黑板总是写着先生的板书,上面是这一课的生字生词,几十年以来,这个小黑板留下的生字生词早已写成了一篇长诗,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时光的轨迹。
我见过教书先生的小黑板,也见过旧学校里的黑板,也在崭新的黑板上画过画,也曾在白板上学习过外国的文化,也在多媒体黑板上见识过更加生动的课堂。黑板上的内容总是被老师擦了又擦,粉笔总是断了又断,渐渐的,黑板没有以前的模样,粉笔也淡出了我们的视野。这一块黑板的模样总是换了又换,上面的内容总是变了又变。如果黑板有记忆的话,上面写的全是老师和学生的姓名,一届又一届,像碑文,一寸一寸刻在教育前进的历史里。这一块黑板,不仅仅只是我和教书先生的记忆,也是中国所有学生的记忆。就算是从六零后还是到如今的零零后,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一块黑板,不论是老式黑板还是如今的多媒体,它就是一种知识传递的媒介。这一块黑板的变迁,见证的是,中国教育是大步向前。
我的教书先生,是我的爷爷,是我的启蒙老师。我同他同行,看见了中国教育的过往和现在。这一路走来,小藤椅我也坐不下了,先生的书桌越来越大,小黑板也被遗忘在老家的角落里了,现在学生的课本也越来越丰富了。教育是一种传承与更新。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,华夏一直在进步。教书先生老了,他看到的是以前教育的艰辛和发展,而如今的“教书先生”们,看到的是教育的开拓和便利。而世间,不知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学生,如今我们也长大了,我们或许是中国未来挺直的脊梁,我们或许已经是传承者,而我们的眼里,尽是对未来中国教育的展望。

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征文:我与教书先生

http://m.99888y.com/zuowenjiqiao/97314.html

展开更多 50 %)
分享

热门关注

寒冬里的笑声

教育文摘

反思教育的度——读《自己拯救自己》有感

教育文摘

学习宪法的心得体会 11篇

教育文摘

破土而出的种

教育文摘

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

教育文摘

一碗汤面条

教育文摘

家风的熏陶——读《家庭的力量》有感

教育文摘

毕业季,离情别绪

教育文摘

在鼓励中成长

教育文摘

石榴花开

教育文摘